搜尋此網誌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影片:王子與公主



米歇.奧賽羅 導演 
芝加哥國際兒童影展最佳動畫影片 

2005年9月發行




      這學期最後一堂火金姑讀書會我們共同觀賞了法國動畫片「王子與公主」,幸珍老師透過討論引導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做更深入地思考。課堂上我也與大家分享了一年多前曾以該影片裡的其中一個故事「女巫城堡」與孩子進行討論的心得。

關於導演Michel Ocelot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Michel Ocelot 1943年出生於天主教的家庭,童年時與父母搬遷到西非幾內亞居住,之後又搬回法國的Anjou,並在巴黎取得藝術學位不但是位作家、藝術家、動畫及電視節目導演,還曾是漫畫家。1994年至2000年間被推選擔任國際動畫電影協會會長。
      Michel Ocelot 從未接受正式的動畫製作訓練,但他學習裝飾藝術的背景加上令人側目的天賦,他的作品屢屢獲得讚賞及獲獎記錄。 最有名的「嘰哩咕與女巫」 (法語:Kirikou et la Sorcière)是1998年的一部西非民間傳說的動畫故事片。該片也獲得了包括安錫國際動畫影展、芝加哥國際兒童影展等歐美各國知名獎項。

      在Michel Ocelot的作品中經常帶有日本風,原來 他年輕時還曾到日本學習日本畫,是「葛飾北齋」的畫迷。關於這位畫家的資料及畫風可參考維基的資料,請點選此處。在這部動畫片中的「老太太的外衣」也是以日本為背景所發展出來的故事,觀賞影片時可以約略感受到「葛飾北齋」的畫風呢!
       這次搜尋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原來Michel Ocelot還曾為冰島知名女歌手Björk執導過音樂片-Earth Intruders(地球入
侵者),她也是我很欣賞的一位歌手。看到結合兩位大師的作品真令人過癮啊!
https://youtu.be/j1Q9ppPPHjU


ORID焦點討論法
     100年暑假期間參加台兒閱的志工研習課程,當時對吳咨杏老師介紹的焦點討論法印象深刻,因此回來後迫不及待地想馬上到學校試試。當時我選擇了「女巫城堡」來作實驗,ORID指的是OBJECTIVE 客觀性、REFLECTIVE 反應性、INTERPRETIVE 詮釋性DECISIONAL 決定性。我倒覺得可以對應到閱讀理解中的四個層次:直接提取、直接推論、詮釋整合、檢驗評估。
(一)OBJECTIVE 客觀性提問如:
         1、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2、為什麼他們要攻打城堡?可以獲得什麼獎賞?
         3、他們用了哪些方法攻打城堡?
(二)REFLECTIVE 反應性提問如:
         1、喜歡故事中哪一個角色?為什麼?
         2、不喜歡故事中哪一個角色?為甚麼?
(三)INTERPRETIVE 詮釋性提問如:
         1、為甚麼少年一開始都沒有採取行動?他在等什麼?
         2、人們為什麼會笑他?
(四)DECISIONAL 決定性問如:
         1、你會用什麼方法進入女巫城堡呢? 為甚麼?
         2、如果你是那些旁觀的人,你會想對少年說些什麼?

      在讀書會中我提到有小朋友說她要打扮成小兔子或郵差去按電鈴,老師反問我那我覺得這方法會成功嗎?我一時沒有想法只直覺覺得可愛小兔子是容易讓人親近的,而郵差按電鈴也是很正常的行為,所以好像沒什麼不可!但老師卻有不同想法:影片中當大家嘲笑那位少年只帶一把小刀就想攻打城堡時,少年的反應竟是取下小刀丟到地上,老師認為這是表示人跟人的相處必須卸下所有的武裝,真誠地對待; 打扮成小兔子或郵差這都還是一種偽裝啊!果然老師就是老師,能快速理出這樣的道理,不過還是強調每個人的每個想法只要能講得出理由,都是要被接受的,這點也提醒我在帶領孩子過程中一定要靜下來傾聽他們說話。

關於「王子與公主」
      這部動畫片共有6部短片,除了剪影是一大特色,故事內容峰迴路轉,經常有令人出乎意料之外的結果,也正因為如此,每個故事都有不同角度的問題可以深入去探討,課堂上因時間關係僅討論了幾個問題,感覺還不過癮呢!
  • 影片中那隻貓頭鷹有什麼作用呢?(觀眾、導演)
  • 「女巫城堡」中公主與女巫同為是女人的角色,但兩人有什麼不同呢?(一個主動一個被動)
  • 「老太太的外衣」如果結局老太太並沒有給搶匪那件外衣對故事會有什麼不同的感覺呢?(因為最後給了外套讓人會想尊敬這位老太太)
  • 「王子與公主」最後兩人互換身份,但似乎只有公主能接受這樣的改變,是不是也反應了很多女生在現實生活中較有韌性呢!(除了是女生讓人感覺較能順應生活中的改變外,若以傳統眼光來看,女人可以變成男人是一種地位上的提升,而男人卻是相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